不同于此前几个月和拜登正面硬刚、费尽心思的抢夺支持率,现在的特朗普如虎添翼。遭遇刺杀的事情,让特朗普成了“被同情者”,这不仅引起了全美选民的关注,也让特朗普本身的支持者更加狂热。趁着这样的热度,特朗普要采取更加重大的行动--和普京直接对话。
参考消息网报道称,美国共和党高官指出,部分共和党成员以及特朗普在大会上讨论了一个问题--特朗普何时与普京对话,讨论解决俄乌冲突的相关问题。按照这名官员的说法,特朗普会和普京直接对话,不会经过任何中间人。很显然,特朗普要趁着刺杀事件的热度,向所有美国人摊牌了,释放出自己“快速解决俄乌冲突”的立场。
不得不说,特朗普及其竞选团队很聪明,因为美国公民早就对援助乌克兰不满了。首先,美国政治的分化如同裂谷,横亘在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支持者之间。在对外政策的战场上,两党的支持者往往持有截然不同的旗帜。拜登政府上台后,这种分裂并未得到弥合,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得深不可测。在军援乌克兰的问题上,这种政治对立更是显露无遗,成为影响公众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经济乌云笼罩在美国社会的上空。通货膨胀、供应链断裂、劳动力市场的紧张,这一系列问题使得美国居民的生活压力倍增。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遥远的乌克兰战场,而非聚焦国内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无疑触动了民众敏感的神经。许多人开始质疑,这样的投入是否值得,是否应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更需要的地方。
再者,战争的阴影也缠绕在美国人民心头。自2001年以来,美国已涉足多场海外军事冲突,长期的军事介入和随之而来的环境与心理成本,让公众对新的军事承诺心生厌倦。乌克兰冲突的不确定性和持久性,让人们担心美国可能会再次陷入一场漫长且代价高昂的战争泥潭。
此外,随着冲突的不断升级和新动态的出现,人们开始担忧这场冲突可能会升级为更广泛的地区冲突,甚至可能引发与俄罗斯的直接对抗。这种担忧使得美国居民对拜登政府的军援政策持更加谨慎的态度,他们更倾向于寻求和平的解决方案,而非军事介入。
信息环境的复杂性和媒体报道的多样性,也遮蔽了公众的视野。媒体对乌克兰冲突的报道各有侧重,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可能导致公众对冲突的理解和态度产生分歧。社交媒体上的假消息和不准确信息更是加剧了这种混乱,使得公众对军援乌克兰的看法变得更加模糊和不确定。
再说了,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千差万别。一些人可能基于对人权和民主的支持而赞成援助乌克兰,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基于对国家主权和非干预原则的尊重而反对这种做法。这种内在的价值观差异,无疑也影响着公众对军援乌克兰政策的态度。
还有,美国公众对联邦政府的信任度有所下滑,这种信任度的缺失影响对拜登政府军援乌克兰决定的接受度。尤其是在政府未能有效解释政策目标和预期成果的情况下,公众的疑虑和不信任感更是如影随形。而现在特朗普就要利用这些问题,来提高自己的支持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