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是许多人挂在嘴边的话。这句话说的就是理解的多样性问题。

“人是理解着的存在”——这是现代解释学创始人,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观点。他于1960年发表了《真理与方法》一书,奠定了现代解释学的基础。

人怎样理解领会世界,怎样进行自我筹划,人就怎样显现自己,就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于世。人的理解和解释行为的过程,就是人的存在过程,是人显现自身的过程。

人是具有历史性的人,人无法摆脱历史要素对自己的影响,人的理解与解释活动也是基于传统与成见而开展的。任何解释与理解活动,都是离不开成见与传统的。杨振宁先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看看人们对他的理解与解释,哪一个不是带有着自己的传统与成见的?对待任何一个热点问题,人们的理解与解释,哪一个不是带有自己的传统与成见的?

既然成见与传统是不可去除的,那么人们就要在承认成见和传统的合理性的前提下,再进行理解,这样,理解与解释才成为了可能。

什么是理解与解释  第1张


我们常说“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但在现代解释学看来,历史没有什么本来面目。所谓的本来面目,就是从前人的文本或实物留存中,去解读历史。这个过程,始终是以自己的视角而产生着全新的认识和体会,赋予着新的意义。就象我们讲莎士比亚,一百个人会读出不同的哈姆雷特。鲁迅先生在评论《红楼梦》时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是这个意思。


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视域。人,在自己的处境中,有着什么样的视野,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理解与解释。而我们所说的共鸣,就是我的视域与你的视域局部或全部融合时,所产生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人总是需要聊天的,人总是需要交流的,人总是需要寻找到视域相融合的人的。


不同的视域在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前提下,如果能发生交融,那么理解便得以实现;如果不同的视域根本无法交融,那么理解与解释活动就无法展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没必要和他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